2013-06-14
经过修复的经典国产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将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进行展映。该片曾被誉为“国产电影的骄傲”,但今天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是我国第一部用国产摄影机拍摄的故事片。在电影节开幕前夕,摄影机研发者郑崇兰先生的后人辗转联系到本报记者,希望借助本报的影响力,共同寻找首台国产摄影机,并表示如果有可能,希望将这台摄影机捐给即将开馆的上海电影博物馆。
借来美国样机
连夜绘制草图
这台摄影机名叫维纳氏,是国内首台35毫米电动有声电影摄影机。1947年6月,在位于常德路(当时叫赫德路)的维纳氏电影器材厂中试制成功。在“维纳氏”诞生之前,我国电影厂所用的器材设备几乎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曾经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担任摄影顾问的著名电影摄影师吴蔚云曾经这样回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我在昆仑影片公司担任摄影兼技术主任,昆仑自己没有摄影机,拍片时得向别的电影公司借用;要买进口机器,代价又很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吴蔚云找到了自己的摄影老师郑崇兰,提出了自主制造摄影机的建议。
郑崇兰正是维纳氏电影器材厂的创始人。1933年,因为不甘心看到国内所有摄影器材都依赖进口,他创办了专门设计制作照相器材和照相机的仪昌机器厂,后更名并扩建为维纳氏电影器材厂。为了研制首台国产电影摄影机,吴蔚云从别处借来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美国米契尔-NC型摄影机作为样机,由郑崇兰带领员工当即拆卸,连夜画样、绘制草图、赶制木模,再经过翻制铸件和进行车铣等切削加工步骤,最后装配成机。在此过程中,不少要求高精度的零部件,硬是靠工人师傅手工制作出来的。到了整机总装时,除了因为一张图纸发生误差导致抓片爪长出5毫米需要返工外,其余部分一次装配成功。
维纳氏摄影机首批一共出产了12台,其中一台出售给昆仑影业公司,马上便投入了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下)》的拍摄。影片拍摄完成后,业内人士将其与用外国摄影机拍摄的上部进行比较,从效果上完全看不出区别。
寻觅多年未见
相信还在世间
郑崇兰的儿子郑德辅告诉记者,1949年之后,昆仑公司公私合营,那台维纳氏摄影机归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维纳氏厂也实现了公私合营,郑崇兰被任命为上海电影机械厂副厂长,主持研制了上海1101型中型摄影机、1201型大型同步摄影机、大型自动洗片机等。郑崇兰于1974年去世,但摄影机还在。而据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他采访当时健在的吴蔚云时,也曾听吴蔚云亲口说过“维纳氏”还在上影的库房里保存着。
但自那之后,“维纳氏”便再无音信。2005年,郑德辅开始寻找父亲研制的首台国产电影摄影机,辗转多年,一无所获。他坚信摄影机并没有被损毁,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流失到了民间,此刻正在哪个收藏机构或者收藏爱好者那里。他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如果能找到这台摄影机,希望能够与它现在的拥有者进行协商,共同捐赠给上海电影博物馆。而一直参与上海电影博物馆筹办的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则认为,不排除“维纳氏”就在上影集团车墩影视基地库房的可能性。上海电影博物馆筹办以来,已经在该库房内找出3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摄影机。考虑到库房里有些地方还没有进行清理,也许会有奇迹发生。如果真的找到,那将是一件镇馆级别的展品。
京ICP备19002733号-1 / Powered by chinaphoto.net.cn Copyright © 2009-2024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 电话:010-64959004 / 杂志投稿邮箱:zgsyj@chinaphoto.net.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电话:010-64959004
杂志投稿邮箱:zgsyj@chinaphoto.net.cn
Powered by chinaphoto.net.cn Copyright © 200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