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VS纪实:可疑的照相机

2014-04-22

  沙龙摄影好,还是纪实摄影牛?
  说起来,这其实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摄影就是摄影,并不因为你所赋予的标签而改变照片的本质。每个摄影者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也并不会先给那个瞬间归个类——“嗯哼,这张是沙龙的;哦耶,这张是纪实的……”
  既然如此,为何又会有沙龙与纪实之争?
  其实,这是一种空间阻隔时间的滞后效应,是观念大面积降临所带来的冲突与不适。是因为我们的整体审美都生活在一种巨大的矛盾修辞当中,我们囫囵吞枣地接受了摄影这门西方技艺,每个人都以为只有自己手里的才是宝,却看不清摄影这头大象的整体轮廓。
  不独摄影圈有“沙龙VS纪实”之争,诗歌圈有“知识分子写作VS民间口语化写作”之争,小说圈亦有“新写实VS先锋写作”之争。有争论不是坏事,能促成共同进步更好。关键所在,是在各自的出口处指明方向,让大家在各自的圈子里玩好。
  先说沙龙摄影,“沙龙”从其本义而言是内向的,是圈子化的艺术摄影。
  “沙龙”这个词源于意大利语,指的是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17世纪流传到法国,法国人用它代称卢浮宫画廊。随后沙龙在法国流传开来。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又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沙龙就成了这样的集会。
  再说纪实摄影,“纪实”从其对象来看是外观的,更多体现为对社会的专业记录。
  “纪实”英文是Documentary Photography,据说也是被误读误译的英文词汇,其本义更应该是“文献”而非“社会纪实”。纪实摄影”的悖论在于,它试图以内容和拍摄对象直接说明问题,而在拍摄过程中,一方面强调所拍对象的“客观真实”,一方面又强调拍摄者的“主观能动”,将职业化或沙龙摄影式的技艺体现当成艺术语言。
新闻摄影强调客观真实,艺术摄影强调主观表现。“纪实摄影”却在这两者之间摇摆——实例就是,很多“纪实摄影师”为了画面好看而刻意摆拍,甚至付费给被拍对象让其表演。更高明的“纪实摄影师”,不再使用摆拍这种低级方式,而是重新“编辑整合”摄影素材,将很多不相干的照片素材组织在一起,却赋予其“纪实摄影”的多年坚持与孤绝勇气。这种例子俯拾皆是,那些年年拿奖的摄影师们很多都经不起推敲。
  有人说,“同样是艺术山峰,而纪实摄影是比沙龙摄影更高的高峰”。其理由是摄影不是自娱自乐的工具,其真正意义就在于确认历史记忆而不是虚构现实,还说在国际上沙龙摄影早已处于边缘化了。问题在于,我们总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一方面说沙龙的风格与水平乃至氛围都不好,另一方面却有大量“聪明的”摄影师用沙龙手段去实现纪实目的。
  很多时候,我总觉得照相机是可疑的。貌似那些摄取下来的瞬间都真实无比,可谁又能想象整个世界不过如同电影《楚门的世界》一般——爸爸是个演员,妈妈是个演员,女朋友是个演员,街上全都是群众演员,海滩是做出来的,蓝天是块幕布,汽车再往前开就要冲出摄影棚……所有空间无非是个都已布置停当的片场而已……
  所以,警惕纪实摄影沙龙化其实是对“沙龙摄影”的赞美,也是对太多急功近利摄影师的无情批评。必须明白,可疑的永远不是照相机,而是手持照相机心怀叵测的人。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