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跟着季节走?

2014-05-20

     做摄影编辑,有这样一种感觉,某一个季节(阶段),“当季”题材的摄影作品特别多,比如,春天时的油菜花,夏日荷花,秋之枫林,冬日雪地等,出现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勤奋的摄影爱好者跟着季节走;或者“摄影团”一年四季在召唤,拍摄当季的题材;或者是某地当季摄影比赛的副产品等。这个现象积极的一面是,摄影爱好者们不停脚步,不停止拍摄,或者三五成群,互相切磋,放松心情,锻炼身体,旅游、摄影两不误。但另一面是,影像大量重复,没有创新,虽然这种现象不能说是一个怪圈,但淹没了个性,片子很难使用或在比赛中入选,况且这些“季节性”的照片差不多来自大家耳熟能详的景点,再联想到这些年风光照片里国内的“坝上长城元阳梯田”,国外的“南极北极肯尼亚吴哥窟印度尼泊尔”,真有点“资源枯竭”的感觉,所谓“视觉垃圾”确实不好听,但看多了也确实没什么新鲜感。
     那么,怎么看待摄影爱好者们“春拍花夏拍绿秋拍红冬拍雪”呢,我觉得需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耐心引导。因为凡事都有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就认识到位,一口吃个胖子。摄影前期需要这样东奔西走,这是个提高技术,找感觉的过程,所以,不管怕啥,只要动机器,就值得鼓励,但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一两年足矣。接下来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冷静观察,体现个性,凸显特点和风格,不然的话,可能拍的东西零零散散,或者一生都没有自己独有的作品。我不反对这种拍法,也不反对集体出行、扎堆拍摄,但要做有心人,在游走中把值得拍的东西记在心里。同样拍花,香港摄影家黄贵权先生盯住这个题材,反复拍摄,运用多次曝光的手法创意出“情真亦幻”,同样拍荷,摄影家李建恵倾注之中,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演绎荷的清丽与高洁。他拍摄的颐和园也是发烧友经常光顾的,但他坚持不懈,同名画册多次获奖;摄影家王新妹10余次踏入南北极地,记录北极熊和企鹅两种动物的情感,这来自寒冷地区的真实镜头温暖每一个读者的新房;摄影家陈亚强的《达里雅布依·克里雅人》,刚开始拍摄也是走马观花,但他看到了这个宝藏,深入挖掘,变成了自觉地拍摄,在摄影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最近展出的“时光肖像”胡杨局部系列,又是一次新的尝试,引起反响。再看看我们有的摄影爱好者,恐怕这些题材都拍过,或者有的地方去过不止一次,但成系列拍了吗?有自己的拍摄创意吗?有重点拍摄的题材吗?所以,拍得散,有没有力度,拍得题材多,就拍不透,拍得杂,就会驾驭不了,结果就是东东西西,很难出成绩。其实,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来说,所谓天赋、灵气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觉醒,是提高,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啦,或者怎么干,而更重要的就是坚持,无论拍什么,学会坚持,对于摄影,坚持到最后一定都是成功者。
     大千世界,总有触动你的那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就是你的部分,就是你想要的,锁住它,演绎它,坚持住。而灵感很可能来自于你在四季里的行走,看准了,你就对准它,沉淀它,有选择,成系列,而不是蜻蜓点水。不是漫无目的的拍摄。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抓住一个题材,或者长线或者短线,慢慢拍,耐得住寂寞,就会取得胜利!

 
——李德林(《中国摄影家》杂志执行副主编)

 
 
《时光的肖像》 陈亚强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