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下午,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发起的张祖道先生追思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参加追思会的有:大众摄影前主编佟树珩、著名摄影评论家鲍昆,著名摄影家吴鹏、李晓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首席摄影师罗小韵,中国摄影出版社副主编晋永权,《文艺研究》造型艺术编辑室主任金宁,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王保国、李德林等,张祖道先生的弟子吴刚也远洋致电表达了哀思之情。2014年8月6日,摄影名家张祖道老先生仙逝,享年92岁。
追思会由《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王保国主持,他宣读了张祖道先生的生平简历,并演示了张祖道先生生前精彩作品。
佟树珩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与张祖道先生之间的故事,他说:“先生为人不争、谦让、细致,在摄影创作道路上的精到、诚恳,是摄影界受人尊敬的楷模。”
鲍昆回忆先生时不时哽咽,他说:“先生是一位纯粹的人。我愿一生视先生为人生榜样。”
李晓斌,作为和先生相识十年的好友及同事,他说:“先生是我一生最尊重、最敬畏的人,平凡之中见伟大,工作中他是一个活字典,生活中他做人朴实、正直。”
金宁在1980年代就与张祖道相识,并随他在天安门广场拍摄。“张老师告诉我说,摄影很简单,你就在这儿拍,过一段时间再过来拍,过一段时间再过来拍,不断地拍,你就会发现有变迁”。金宁说,“有了变迁,摄影就与社会联系到一起”。1990年代,金宁任大型纪录片《行行重行行——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的编导,5次随费孝通先生回到开弦弓村拍摄,张祖道曾四次与费先生同行。“张老师的身份很特殊,名单上的身份是‘老先生的学生’。”金宁回忆说,“跟张老师我学会了怎样混脸熟,也就是先让村里的乡亲们认识我,没有陌生感,再去拍东西,就会自然很多。”
吴刚在信中写道:“50年代初,在我小时候,老师总是去我们家,众多名家欢聚一堂,老师永远是在后方拍摄,细细地打量着、记录着每一个人,如果我们家是一个大戏台,那老师是甘愿做跑龙套的人。”
李树峰做了总结发言,他说:“缅怀摄影家,研究摄影家,认识摄影家,发现他们的价值,这就是我们需要做到的。以后,不管是摄影家,还是摄影理论家、摄影教育家,对他们的离去,我们都要缅怀,进行追思,这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的体现,也是一个摄影者的良心所在,职责所在。向张祖道先生这样一个老实人、高尚的人、真实记录历史的摄影家致敬!在这个喧哗与骚动的时代,在这个泥沙俱下的业态发展变化之中,我们怀念一种本本分分做人的方式,怀念一个对自己要求高于要求别人的人,淡泊名利,像先生那样,他做着影像工作者最本分的工作,他工作的日常记录呈现了他自己的历史观、摄影观:客观、真实、自然。我们希望更好地搜集他的作品,发掘出来,还原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充实的张祖道先生。”
张祖道先生的一生是为摄影辛劳奋斗的一生,他的爱国情怀、忠于职守、鞠躬尽瘁的伟大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敬仰!
向张祖道先生致敬!

大众摄影前主编 佟树珩

著名摄影评论家 鲍昆

著名摄影家 吴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李树峰

中国摄影出版社副主编 晋永权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首席摄影师 罗小韵

《文艺研究》造型艺术编辑室主任 金宁

自由职业摄影师 李晓斌

《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 王保国
(文/李晓娟 摄影/李德林、张大鹏)
张祖道先生生平简历:
张祖道,1922年生。1949年任中南军区政治部《战士画报》社军事摄影记者;1952年在北京《新观察》杂志任记者、摄影记者。1961年任《中国摄影》编辑。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1954年,张祖道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访问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草原;1956年陪伴潘光旦赴鄂川地区考察土家族情况。1957年至1999年的42年间,他先后5次随同费孝通访问调查“江村”,用相机记录了江南小村从传统农桑状态到现代工业的变迁过程。2006年被中国摄协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2007年《江村纪事》出版。2008年出版《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2012年获得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张祖道先生部分作品:

画家齐白石在北京西单的家门口送别来访的客人

1958年,董存瑞烈士的父母在河北怀来县家中。

1964年,北京。作家、剧作家老舍喜欢莳养花卉。这一年,《北京文艺》发表了老舍改编的戏曲《王宝钏》。

1959年12月,当时65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拍摄《杜丽娘》,北京电影制片厂化妆师孙鸿魁为其化妆。

1959年9月初,北京。画家傅抱石(左)、关山月(右)联手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水墨画《江山如此多娇》。

1964年,狄源沧(右一)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同志们在协会院内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