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3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4”主题讲堂现场
10月12日上午,“北京国际摄影周2014”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主题讲堂,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开讲。现场汇集了国内外专家及业内人士150余人,包括国际摄影组织负责人、国外摄影协会负责人、摄影家、著名策展人等。今年摄影周推出20余场汇集中外摄影家、专业人士的主题讲堂、研讨会及讲座。旨在推动摄影学术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普及艺术教育,摄影思想盛宴与国际思维的融合,同时,更面向大众开展交流对话。主题讲堂以“视界·无界”为主题,围绕举办摄影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及一系列业内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阐述、演讲和交流。
主题讲堂此次邀请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杨元惺,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主席里卡尔多·布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RPS)前主席罗伊·布莱恩·罗伯森,新华社领衔编辑、图片中心首席策展人陈小波等多位大家进行了摄影思想的碰撞。
“不同的摄影师相聚一堂,没有障碍,因为摄影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主席里卡尔多·布西在北京国际摄影周2014主题讲堂上致辞
艺术摄影学会杨元惺主席在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讲堂上致辞
德国著名摄影师沃尔夫冈·因德尔·韦施
【演讲嘉宾】
杨元惺
风光摄影家,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
祖籍湖北,有着五十余年摄影经历,独具一格的自驾车旅行者和风光摄影者。著有《光影世界,知性人生》、《驭光中国,逐影世界》等摄影集。
里卡尔多•布西
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主席。摄影艺术大师,优秀摄影艺术家,杰出组织工作者。他是一名旅行和自然摄影师,目前是摄影教程和讲习班(自然与旅游高级课程班和初级课程班)的课程协调人及培训师。同时也是罗马“熊猫照片”摄影社合作者。他在意大利和国内外有超过350场个展、联展和数码影像作品的展览,如今已获得了大约1000场国际竞赛的参赛权以及200多项奖励。他还曾5次获得了FIAP自然摄影的世界冠军,自1982年,参与了意大利、比利时、法国、中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土耳其等2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超过200场摄影赛事的评委工作。
李树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史研究委员会主任。曾承办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执行主编《摄影新理念丛书》;多次担任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展评委;创立国内和国际“摄影家大PK”活动,开展影像发生学和摄影家个案比较研究;创立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学科》(第二次修订)副主编,著有《视觉百年——澳门摄影》、《看与见——摄影小札》等书,发表摄影理论、评论文章50余万字。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8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13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2014年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
罗伊•罗伯森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前主席,曾在欧洲,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展出其作品。关于现代舞的书籍“Il Segno e la Danza”和其在这些图片的基础上的诗集已经在米兰出版。他是一位建筑师,现居住在苏格兰东海岸。
新华社领衔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版权协会副主席。
陈小波
新华社领衔编辑、著名策展人。她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20余年,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摄影领域广泛地写作、策展、编辑书籍并把研究当代视觉艺术现状作为兴趣。研究方向为中国纪实、新闻摄影中的个案。作为策展人为大理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北京国际摄影周2013、法国佩皮尼昂维萨摄影节、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等十余个国际国内摄影节都贡献过精彩展览。出版及编辑的丛书有《中国摄影家》、《他们为什么要摄影》(新闻卷、纪实卷)、《摄影 感受中国》(英文版),并从2008年至今,撰写《摄影世界》“口述新华---老摄影家访谈”专栏等。
沃尔夫冈·因德尔·韦施
德国著名摄影师。其拍摄风格以艺术摄影为主,包括风景、人物、建筑、纪实摄影、街头摄影、实验摄影和数码照片处理等。他尝试在作品中融入多重影像,重在创造一种由影像发展而成的独特氛围,触及摄影史以及对跨文化生活的领悟和思考。
盛希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曾多次担任中国摄影金像奖和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初评评委。2003年度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2006年12月,被评为建国以来为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摄影人士之“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摄影史论与实务、视觉传播史论与实务。曾先后在加拿大、日本、美国的大学及机构研修新闻摄影和视觉传播学、广告摄影、新媒体传播等。出版物有《影像传播论》、《新闻摄影教程》、《新闻摄影教程(第2版)》、《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并主编了一系列高校教材。
京ICP备19002733号-1 / Powered by chinaphoto.net.cn Copyright © 2009-2024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 电话:010-64959004 / 杂志投稿邮箱:zgsyj@chinaphoto.net.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电话:010-64959004
杂志投稿邮箱:zgsyj@chinaphoto.net.cn
Powered by chinaphoto.net.cn Copyright © 200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