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摄影与现实主义艺术--李树峰

2015-02-09

    2015年《中国摄影家》杂志第一期卷首语--李树峰

    在中国当代摄影里,确实存在着一个类别,与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彼得 · 亨利 · 埃莫森所主张的写实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很相像,提倡在客观环境中、在对自然存在物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如实拍摄客观存在物,包括自然景色、动物和人,认为任何后期大的加工、合成,都会损害影像的内在美,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按照此种方法拍摄并终生守护其美学原则的中国摄影家很多。在影像软件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他们所守持的摄影方式,常常被业内称为“直接摄影”或“如实摄影”。尽管没有被称为流派,但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流派存在着。他们要反对的,是大幅度人工合成下的矫揉造作和缺少内涵的单纯画面上的标新立异。他们所苦恼的,是对自然存在对象的严重依赖而导致的直白和难以完美化。他们所不懈追求的,是拍到绝美大片,使照片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
    与此类主张相对立的是画意摄影,尽管与直接摄影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美的画面相一致,但其创作方法不同。他们不是单纯记录,而是经常采用后期处理方法去模拟自然存在物对人肉眼的作用,努力营造绘画效果,以把记录提高到创造的程度,表现崇高、伤感、怀旧的情怀。
    从本质上看,画意摄影的主题和经验属于想象性的,作品说明性弱,不能用于学术说明,但诗意指向强烈;而直接摄影是现实的,如果配以完善文字,就有相当的文献说明性,这类的好作品属于说明性与诗性(多义性)俱佳的,用于学术性文献,可以做成图文书籍,当成艺术品看也可以。比如王建军的自然景色作品既被当作风光摄影看,也常用于地理学的杂志上;奚志农的金丝猴作品既有动物行为学的记录意义,也被人们用来观赏。尽管埃莫森在主张自然主义之后很快宣布自然主义摄影死亡,但以上两类摄影在摄影史上一直长期并存。把这两类摄影放在一起评比,自然会导致美学观点和创作方法之争。这就是上一届金像奖尽管该评的都评上了,但还要争吵的动因。
    今年的中国摄影金像奖征稿在艺术大类下,出现了一个小类:“直接呈现”类。如此分类是总结了上届金像奖评选的经验,尊重了部分“直接摄影”家的要求,他们不愿与电脑合成作品一起比拼,要求分开。但艺类“直接呈现”作品要调底、调原图比对,要求几乎与记录类一样,又让人困惑起来,记录类与艺术类有区别吗?
    直接摄影如果做得图文系统够完整,可以投稿到记录类去,不存在什么争议。如果作者强调其对自然存在物的审美观照和表达,投稿到艺术类下的“直接摄影”小类中,就不可能做到系统化的记录和图文完整,因为不管你怎么努力,直接摄影得来的够劲道儿的作品也没有那么多(尽管参评只要交20幅),只能在长时间积累的照片中挑选格调一致的,编织在一起,但这些作品内容跳跃性大,说明性很弱,可以当作现实主义艺术看待。看其“艺术的真实”,不必去追索其现实的真实性,因为作者已经把作品当艺术品看待了。
    平心而论,从客观现实中抓取来的说明性与诗性(多义性)俱佳的作品,是摄影这种媒介贡献给人类的“独活儿”,是摄影超越于文学、绘画的地方,非常珍贵,也因为这类作品的珍贵,使摄影建立起本体的尊严。现在是摄影大众化、日常化时代,这类影像会越来越多,不管记者和摄影家们重视不重视。而从观念和创意摄影来说,有观念,要表达;有创意,也值得支持。
    但,还是专心致志地各操各的业、各干各的活儿为好!至于评选,关键看怎么理出头绪,让每一种摄影都有价值体现。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