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绵阳晚报》摄影部主任杨卫华在罹患肝癌医治无效,在绵阳病逝。
从高中时代就喜欢拍照的杨卫华从一个爱好者走上了摄影记者的岗位。从最初的所谓拍摄风光等艺术创作开始,到用摄影留住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时间的节点,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
“作为绵阳本土的一个摄影人,拍的更多的东西主要是绵阳的一些人一些事,包括城市的变化”,近段时间,杨卫华一直在整理自己的照片,“这些东西我必须整理出来,因为它毕竟是一座城市的影像志,我们绵阳那座城市的影像志。”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13日早晨,3岁的郎铮被解放军官兵从废墟里救出后,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右手向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个少先队的礼,正在拍摄救援现场的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用相机记录这一瞬间。
当时,患有低血糖的杨卫华只带了三件东西进了震区:相机,手电和盐糖水。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时候,他的嘴皮完全已经干裂了,医务人员给他用水处理之后,杨卫华也用自己的瓶盖给他倒了一点盐糖水。
2008年,郎铮的勇敢和坚强被44岁的“杨伯伯”用镜头定格。
2015年,郎铮10岁了,新年的第一天,51岁的杨卫华在朋友圈里以“告别2014,迎来生命的2015”为题发了他和郎铮的合影。“太快了,从废墟抱他出来时的场景如同是昨天一般”,杨卫华很欣慰当年的“敬礼娃娃”没有在聚光灯下迷失,严格的家教让郎铮像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7年的时间,杨卫华始终在关注着北川震后的重建。“5·12”大地震发生之后连续五年,杨卫华的生活和工作大多数都是在围绕地震的后续一步步在走,“5·12”之后的三个春节,别人都是家家团圆的时候,杨卫华和北川的受灾群众在一起在帐篷里过、在板房里过、在乔迁的新居里过。
当杨卫华接到友人告知作品《敬礼娃娃》获得2008年中国新闻奖的电话时,他正和同行在医院里采访一位叫刘畅的男生。当年刘畅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地震发生后双腿高位截肢,只能躺在医院里面,很难想象到他未来的生活会怎么样。“朋友说祝贺我,我说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祝贺的”,杨卫华说要是可以选择的话,获奖和不地震他绝对会选择不地震,不会选择获奖。
从那一刻开始,杨卫华背负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后来的五年连续进北川,去为北川做了很多远远超出一个摄影记者工作的职责的事情,“为什么这么做,我觉得自己像在赎罪一样,”杨卫华说,“每次进北川每次做什么事的时候,我就像背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一样,因为我像是一个受益者,别人受灾了,我获奖了。所以我内心来说,真的是很煎熬。”
与受灾的群众在一起的这些年,他们面对灾难的勇敢和无畏也感染者杨卫华:“他们从悲壮走向豪迈,我也是从悲伤到坚强,用坚强走到了今天。”
2013年11月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卫华发现自己患了肝癌。从确诊的那一刻开始,生与死这个话题对于他而言已是绕不开了。确诊当时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杨卫华他只有九个月的时间了,“我还是非常从容的面对发生的这一切”,这位已过半百的老摄影记者认为,这种从容是摄影这个职业带给他的。
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杨卫华见证了生死,也经历着生死。
2013年北川洪灾,杨卫华独自一人进入北川的废墟进行拍摄,堰塞湖突然溃堤,“那一瞬间我感觉如果浪再大一点会把我卷走的,那一刻带给我的恐惧,如果那一刻我被洪水卷走,谁也不会知道我去了哪里。”
“经历生死的这个过程,是对我的一种锤炼”,从生病确诊癌症到第一次手术,到复发再到第二次肝移植手术,杨卫华对他的医生朋友开玩笑说自己是无知者无畏,一切都相信医生的方案。但当杨卫华被推进手术室,当手术室的门即将关闭的那一瞬间,那位医生的朋友哭了。杨卫华笑着给他招了招手,“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走出手术室。但我的好朋友觉得,在门关闭的那一刻,就是我们兄弟之间的诀别。”
2014年11月,杨卫华在接受移植手术后,肝脏发生病变。病情恶化很快,2个月时间,最大的肿瘤已经长至8cm,遍布肝脏。2015年,他在病房里渡过了最后一个春节,26日下午2:55分,杨卫华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本文综合北京摄影函院四川分院杨卫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