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中国摄影家》2021年第3期

2021-03-03

              封面:慕田峪长城补妆的时尚青年,

                      北京,1989年。

                      摄影郭建设


目    录


卷首语

摄影的艺术拓展

文/阳丽君

当摄影界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争论和探讨之后,摄影从业者达成了类似常识的共识,诸如,纪录类摄影不能在后期运用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合成、添加等技术处理,仅可做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的适度调整,以更大限度地保证其真实性;而艺术类摄影则没有这样的天规金律,只要能最大可能地表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表现画面的意境和观念,就可以使用传统暗房叠加合成、照片上绘画写字、电脑数字技术等各种拍摄技艺和制作手段,艺术性是其主要追求。

看似纪录类摄影与艺术类摄影泾渭分明,真实性与艺术性也如楚河汉界,清晰明了。在实际的摄影创作中,确实大部分作品能分出个123,但也有一部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一种似是而非,看似是纪实作品,其实经过了很多的后期处理;也有看似是艺术作品,其实作者的初衷是记录现实。这样的作品,兼具现实与想象的特质,真实性与艺术性在其中纠缠不清,需要读者更细致的分析、理解和解读。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在向艺术转换的潮流之下,摄影成为一门“艺术”,摄影师是记录还是创作,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甚至还决定了摄影师是“摄影家”还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无疑在拍卖和收藏市场上容易获得更高的成交价和普遍的欢迎。摄影在艺术的道路上正在不断地进行拓展。

王志平先生在1979年4月1日“自然·社会·人——四月影会第一回展”上,作为展览重要的发起人组织者,他用特有的美术字体写道:“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它本身特有的语言。是时候了,正像应该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一样,也应该用艺术语言来研究艺术。”时隔多年以后,他用同样的字体写道:“我誓死捍卫在艺术摄影中作假的权利!”本期刊登的“遍地风流:普罗旺斯的恢弘抓拍”系列,无疑是志平先生艺术见解的生动注解。他的作品在现实与想象中穿梭,那浓郁的色调、热情的人,精彩的瞬间、变幻的景,是现实,又似一部美国大片;是真实,又是艺术的升华。

本期刊登的专题《影像与文学的虚构“真实”》则从另一方面探讨摄影的虚构与真实,以实拍或貌似实拍的影像,以日记、书信等写实的文学体裁,合谋一个个看似真实的“虚构”故事,让文学、摄影、文本与摄影,纠葛在各种真与非真、虚与非虚中,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的多样性,构成图像文本的丰富性与多种解读,形成多维视域下的众声喧.


年度中国摄影家

我拍的是人间烟火

——访摄影家郭建设

摄影/郭建设  嘉宾/杨浪

采访/阳丽君 李德林


世界窗

艺术是我虔诚的信仰

——访摄影家王志平

摄影/王志平  采访/阳丽君



专题|影像与文学的虚构“真实”

正儿八经地开玩笑

——关于摄影虚构之解读

文/朱炯



历史档案的交织和回旋

——访青年艺术家杨圆圆

作者/杨圆圆  采访/韩鹭 樊航利



“虚构的外壳”,是加持还是枷锁?

——青年艺术家何博、黄紫白对谈

作者/何博 黄紫白



居所的虚拟叙事

作者/峗苋汶



亲爱的李屏

作者/蔡颖莉


影像·历史

吴化学:镜头里的文化名人

摄影/吴化学  采访/巴义尔



静观

南极

文并摄影/傅波




青海画卷

文并摄影/张宇


我的草原

文并摄影/白嘎利



土地、农人——我们的身份

摄影/王文燕  文/鲍昆


集市故事

文并摄影/李铁强


国家文化公园

红军长征与中国道路

——长征文化考察随感(一)

文/鲁太光 杨娟  摄影/胡培新




艺苑

回望甘南

文并摄影/张立 李子玲


会员佳作

旅途·风景

——《中国摄影家》读者俱乐部丽水站会员作品



华光影像

生活与工作

——华光师生作品选登

图文提供/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光影寻梦

凤岗印象


文化旅游中国行

文化旅游中国行

——黄姚古镇行

诗/朱东  汤松波  钟世萍  潘琦  大解

哨兵  子川  宗仁发  孙思  李木马

西娃  王单单  黄国辉  陈波来  孤城

高建刚  乡下刚子 震杳  谷禾  辰水

孙大顺  安琪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