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中国摄影家》2021年第4期

2021-04-01


封面:宜宾横江镇,四川,2020年。 

摄影康泰森



目    录

卷首语

探索街头世界

文/阳丽君



    街拍无疑是摄影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摄影方式,摄影史上对街头进行富有独见的审视和观看一直不乏名家,远的如尤金·阿杰,他用纪实手法记录的迅速变化的巴黎面貌和人文生活,作品中流露出的空寂、静谧、冷静、客观,无疑吸引了后来的许多人。美国女摄影家贝伦尼斯·阿博特认为他的作品虽然拍摄的是常见的事物,却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觉上的纯净性”,“它们给我的影响是迅速的、巨大的,使我一下子认识到这就是毫无矫饰的现实主义”。近的如2010年始被发现的薇薇安·迈尔,因其传奇的一生,构成了摄影界这十年甚至以后都挥之不去的热门话题。她隐匿于街头,悄无声息地,以她自己平静而温和的方式记录下所见世界的各种日常。她镜头下无论是芝加哥的城市还是纽约的街道,都充满着那个年代的气息。她的镜头几乎对准所有她看见的事物,怀抱沉睡儿童的夫妇、婴儿车旁仰望天空的孩子、在街头长椅打瞌睡的老人、忧愁的街头艺人、坐在敞篷车里喁喁私语的恋人、电车里哭泣的小女孩、垃圾桶里的报纸......还有她自己的各种自拍像,林林总总,照片总数超过了10万张以上,构成了20世纪50到70年代的众生百态、城市风貌。

街头,因其展现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也深深吸引了国内的摄影人。大家给街头摄影起了一个很日常很亲切的名字——扫街。扫街这个词,仔细琢磨意味十足,“街”是“扫”的对象和内容,“扫街”是离不开“街”的,而重点在于“扫”。“扫”,就如扫地一样,从东扫到西,从南扫到北,一步一步一点一滴慢慢铺陈过去,把落叶、灰尘、烟蒂、纸片尽皆扫入,这是人间烟火,也是生活日常,是普通人的简单生活,是生活细节的生动展现。
指导如何拍好街头的方法很多,如鸟瞰、仰视等视角上的多样化,主体、客体、陪体的多重组合,前景、后景的巧妙搭配,动态瞬间的迅速抓取,视觉错觉的幽默放大,等等。这些技巧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拍出一个城市街头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便如环肥燕瘦、春花秋菊,各有各的外貌特征,各有各的万千美态。一个城市与一个城市之间必然是有巨大的差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广州、西安、成都,各有各的气场,各有各的特质,画面中是否展现了属于某个城市独特的芬芳,才是街头摄影优劣的关键所在。就如《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里赞美薇薇安的影像所说的,“抓住了城市的芬芳,以及让这座城市拥有其爵士风味的矛盾瞬间”。
除了城市表情的差异性,还有时代面貌的不一样。优秀街头摄影作品,长远来看,必然体现了充分的时代特征,人们的衣着变化、精神气质、鞋帽眼镜等配饰、墙上的招贴画、街头的小广告、灯箱的字体颜色等等,都可以见出某个具体时代的鲜明气息。
相信街头世界里能探索出更多的芬芳、光和电来。


年度中国摄影家

留住日子里鲜活的场景

——访摄影家康泰森

摄影 / 康泰森
采访 / 阳丽君  李德林



特稿


纪念王福春


 
生活中的中国人
摄影 / 王福春



世界窗

黄功吾:《汽油弹女孩》之父

摄影 / 黄功吾  采访 / 淡巴




核灾难之后:日本青年摄影师的历史追问

摄影 / 小原一真  采访 / 高玉洁




史·论·评


当代战争影像的媒介意识与美学实践

文 / 张雯    陈荣辉




静观

诺曼底的痕迹

文并摄影 / 苏里




游城南记注

摄影 / 陈华  采访 / 董钧





一条小溪
——冰雪旷野中的摄影展

摄影 / 贾廷峰  采访 / 韩鹭




黑白风光

文并摄影 / 吴家凯





画家肖像

文并摄影 / 王淋



图层

作者 / 李政德




青年十问


现实与虚幻
——访青年摄影师苏葵

摄影 / 苏葵  采访 / 樊航利




会员佳作


旅途·风景
——《中国摄影家》读者俱乐部安徽站会员作品




华光影像


生活与创意
——华光学生获奖作品选登

图文提供 /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光影寻梦

凤岗印象




文化旅游中国行


文化旅游中国行
——诗上庄行

诗  /  刘    章   刘向东   刘福君   吴震启   何    申

张秀玲  张春英   赵惠敏   王德光   王亚丽  肖建学

程世刚    吴怀东    张金来    吴晓娥    程倾城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