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中国摄影家》2021年第6期

2021-06-02

封面:“亦梦”舞台系列之四
摄影:徐大庆

 

目    录

卷首语

人人都是摄影师?
Everybody is A Photographer?
文/阳丽君
Text by Yang Lijun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手机拍照功能的日益强大便捷,一键处理、一键传送、一键分享,影像的生产和传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普及和覆盖。相比较早些年,摄影工具和摄影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摄影无疑已进入大众化、日常化时代。影像成为人类继声音、文字之后的第三种工具。看到什么,下意识掏出手机进行拍摄,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许是影像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维度做得太好的缘故,当人人都会拍照,而且通过图片处理软件,把照片可以任意处理成森山大道风、日系清新风、LOMO风的时候,似乎人人都是摄影师,再拍得多一点好一点,似乎就能成为摄影家、艺术家了。

只要是小学生就会写字,大众爱好书法的很多,但却都不敢以书法家自称。同样的,我们从小写作文,亦不能自诩为作家。在摄影术诞生不长的180多年里,摄影在艺术化的道路上努力又努力,虽终见成效,但在大众的认知范畴里还有偏差。我们会自然地跟摄影家道:“来,帮忙拍张照。”当摄影与拍照等同起来的时候,一下子变得大众、日常、随意、轻松,相应的,也没那么艺术那么高端那么不可攀。作为艺术的摄影与作为大众爱好的摄影,在中国的摄影界常常是含混而模糊的,其界限并不分明,而摄影的大众化与日常化在时代、技术,以及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摄影活动(比赛、展览)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摄影爱好者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各类荣誉,甚而得到相关职业团体的认可,成为“摄影家”。

摄影,作为一个专业或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话语体系、史论传统。一个本科阶段的摄影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摄影史、摄影理论,暗房、技术、后期处理、传统手工艺等。而一个本科生要考上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专业的研究生,要考艺术概论和摄影艺术史论两门专业课程,摄影艺术史论涵盖中西方摄影史、摄影理论、技术、现象、热点话题等,专硕还要现场创作。毕业时要“上下求索,朝夕不倦”,就摄影史论相关的重要话题展开论述和研究,经过开题、中期筛选、预答辩、盲审、抽检、答辩等环节,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一纸毕业证书。饶是如此,在摄影专业领域也只是开始了新征程的第一步。

艺术的路很长,学问的路更长。

 

年度中国摄影家
用影像书写中原故事
——访摄影家徐大庆
摄影/徐大庆  采访/李德林 薛莉
访谈嘉宾/陈晓琦 阳丽君

 

 

界窗
何以为家
——访希腊纪实摄影师安杰洛斯·佐尔茨尼斯
摄影/[希腊]安杰洛斯·佐尔茨尼斯
采访、翻译/高玉洁

 

 

演化之旅:一种看待生命的视角
摄影/[美]罗伯特·克拉克
文/[美]大卫·奎曼
图文提供/后浪出版公司

 

 

青年十问
对自己保持真诚
——访青年摄影师黎光波
摄影/黎光波  嘉宾/杨高雅
采访/樊航利 韩鹭

 

 

静 观
重构山水
——谈浙江“山水思路”艺术家驻地+工作坊
采访/阳丽君  嘉宾/毛小芳 邵文欢

 

 

创作应该充满快乐与幸福
——访艺术家蔡东东
作者/蔡东东  采访/郑家伦 樊航利

 

 

我在做照片,而不是拍照片
作者/丘  采访/郑家伦 樊航利

 

 

我置身其中
作者/倪士杰

 

 

纪念父亲沈延太
摄影/沈延太  文/沈佶

 


追光逐影三十年
文并摄影/李作描

 

 

船厂农民工
文并摄影/王仁伟

 

 

史·论·评
景观摄影及其文化困境
文/郑家伦

 

 

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文化考察手记
文/唐嘉  摄影/汤德胜 徐斌

 

 

会员佳作
旅途·风景
——《中国摄影家》读者俱乐部安徽站会员作品

 

 

光影寻梦
凤岗印象(二)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