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
封面:上海人,1990-2000。
摄影:陆元敏
目 录
卷首语
影像的多元表达
Multiple Expression of Image
文/阳丽君
Text by Yang Lijun
一度成为时尚的“景大人小”的景观摄影无须过多评述,追求摄影创新和多元表达的摄影师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新的方向。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摄影创作仿若也进入“融媒体”的表达,文学、绘画、书法;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拼贴、涂抹、撕裂、缠绕等多艺术门类多学科多种表现方式交织混合在影像的创作当中。而装置艺术与摄影的合谋则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
年轻的或在摄影艺术层面追求突破的摄影师们,从早前为突显展呈方式的多样化和互动性,而采用适度的装置,使得挂在墙上的作品变得更加立体、可感、可触摸、可参与;到直接动手造景,或搭建、制作各种场景和物件,使得装置本身成为摄影创作的主要部分或重要一环,似乎就在一夜之间。
装置的加入使得影像的创作更加倾向于主观化的表达,如果说传统纪实摄影拍的是我眼睛看到的世界,摄影师尽其所能展现这个瞬间的真实;那么装置加入的创作拍的是我心中想看到的世界,摄影师尽力在一张画面中构造出多种的可能性和多义的表达。同样地,这种多义性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摄影“摄”的功能,面对一张纪实照片或经过后期处理的艺术照片,作为编辑,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写上某某摄,而面对一张主体是耗时良久精心组建的作品时,我们很难用简单的“摄”来描述,而采用更具有文本意义的“作者”来标示。而“摄”与“作者”的差异无疑表明着“摄影”到“影像”所发生的变化。
无论是在展览现场观看摄影师的作品,还是在摄影师的工作室进行参观,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展厅中央或工作室正中摆放的各种装置作品,传统的暗房或输出制作安置在另一相对偏僻的角落。装置的介入,使得二维的平面影像更具有立体化,让凝冻瞬间的时间艺术进而具有了空间属性。将一种记录过去时刻的影像放入装置媒介当中,便将过去的某一时刻置于现在的时间和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时空的融合,而观者在这时空中徜徉时,无疑有了更深的代入感和临场感。在相应的媒介手段之下,照片原有的属性进行了再造,从而具有了新的“意味”,获得了新的发展。观者在观看装置类艺术作品时,不知不觉间会与作品进行主动或被动式的互动,能切身体会到作者投射在作品中的情感,能参与到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关于生命、生态、文化等多种思想内蕴,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全方位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既更好地体会了作品的含义,也赋予作品不同理解程度上的不同意义。
影像艺术与装置媒介的融合,是当下艺术语境下的必然,包含探索的意义,丰富了艺术表达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新的生命力。
年度中国摄影家
我能依靠的就是自己和周围的生活
----访摄影家陆元敏
摄影/陆元敏 采访/姜纬
世界窗
城市: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
文并摄影/[奥]马库斯·艾斯尔等
图文提供/后浪出版公司
罗伯特·伊赛斯:把摄影当呼吸
摄影/罗伯特·伊赛斯 采访/淡巴菰
摄影中的艺术干预
摄影/泰阳·昂洛拉托&尼科·克雷布斯组合
塞巴斯提安·斯图夫
采访/克里斯汀·米勒
青年十问
图像使真实生活产生交互
——访青年摄影师高上作者/高上 采访/樊航利
日常的视觉逃逸
——访青年摄影师郝新宇
摄影/郝新宇 采访/田相洁 郑家伦
以身体回溯观看
——访青年摄影师杭添
作者/杭添 采访/郑家伦
摄影作为思考的方式
——访青年摄影师张梦娇
摄影/张梦娇 采访/陆祎玮
静观
西北道
——甘宁青十位摄影者的影像
摄影/常湘军 纯碱 贾红东 孙升宗 王志军
徐栋 李建东 叶鹏举 刘宏 张斌
文/王征
浪潮 交集 眺望
文并摄影/金华
黄土地
摄影/刘小强
我拍人像
摄影/朱汉举
青海,燃梦之旅
文/张立华
国家文化公园
探求文以化成之旅
——黄河文化考察随笔(二)
文/彭志 摄影/马卫国
会员佳作
旅途·风景
——《中国摄影家》读者俱乐部“我的摄影我的团”会员作品
京ICP备19002733号-1 / Powered by chinaphoto.net.cn Copyright © 2009-2024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 电话:010-64959004 / 杂志投稿邮箱:zgsyj@chinaphoto.net.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电话:010-64959004
杂志投稿邮箱:zgsyj@chinaphoto.net.cn
Powered by chinaphoto.net.cn Copyright © 200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