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封面:西藏拉孜县,1989年10月
摄影:王达军
目 录
卷首语
高等摄影教育的发展困境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Higher Photographic
文/阳丽君
Text by Yang Lijun
新中国高等摄影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发展,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摄影高等教育陆续开办,伴随全民摄影的时代来临,摄影似乎成为“朝阳”艺术,但高等摄影教育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本质的解决。
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器材庞大而复杂,甚至要雇人才能拖、运。随着科技的进步,报道、纪实摄影的发展,摄影器材开始掌握在一些职业人的手中,但昂贵的价格,仍然让普通人望而却步。时光荏苒,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似乎相机都已落后。人人一部手机,人人都可以随时记录,所见即所得,随时拍、随时上传、随时交流,一键完成影像的生成与传播。
影像繁盛与泛滥并存,公众对影像的质量要求开始提高,相应地,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如何迅速地掌握好摄影的技术,如何拍出一张好看实用的片子,成为一种广泛的需求。高校摄影专业的学生经过短短三年的学习,能掌握好摄影这门技术,并且能够在就业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与此带来的问题是,摄影的职业技术教育蒸蒸日上,高等摄影教育本科专业数量却越办越少。本科专业数量减少必然影响本来就薄弱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当中还算过得去,一些高校依然把硕士研究生培养成创作型人才,而非学术理论研究型人才,这自然是个弊端,但于此相对应的是,摄影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极端缺失,全国摄影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屈指可数,在这等情况下,一名摄影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考博绝大部分情况下面临着调换相近专业的窘境。
当诸多怀揣着摄影教育理想的有识之士兢兢业业致力于摄影的学科建设,期望在不断地努力之下,能使摄影或摄影与影像作为艺术理论体系被社会认同,并以二级学科的身份写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之中,从而有更多的人来从事,形成更庞大健全的队伍,获得长足而完善的发展,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却陡然发现,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的那天,似乎更远了。
当社会普遍认知摄影是一门技艺,而非艺术理论体系;当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本科教育萎缩,摄影高端人才后继乏力之时,不仅摄影的学科建设愈来愈成为一纸空谈,摄影艺术的未来发展也将大受影响。
年度中国摄影家
乘物以游心
——访摄影家王达军
摄影/王达军 采访/陈小波
道可道,非常道
——王达军的摄影之道
文/李树峰
悟道风景
文/林路
大美不言
文/李楠
世界窗
用独一无二的声音说话
——詹姆斯·威灵的舞蹈和雕塑摄影
摄影/詹姆斯·威灵 采访/刘小川
青年十问
用照片表达感受
——访青年摄影师王天羲
摄影/王天羲 采访/田相洁
静观
隐秘的爱漂浮在第七大陆
摄影/李安琪 文/高郁韬
她是怎么离开的
文并摄影/黄政豪
轻轻一按
文并摄影/陆江涛
贾勇:老北京胡同的记录者
摄影/贾勇 采访/韩鹭
探索抽象艺术的秘境
文并摄影/东哈达
瓯江鱼影
文并摄影/舒巧敏
光影律动
摄影/邓强
史·论·评
摄影与电影中的时间
文/袁柳
特别报道
以摄影关照世界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与北京国际摄影周
特稿
“不忘初心 筑梦前行”
——第三届“光明杯”全国手机摄影大展
国家文化公园
扬州风物最相思
——扬州运河考察记
文/李修建 摄影/王芯克
会员佳作
旅途·风景
——《中国摄影家》读者俱乐部湖北站会员作品
艺苑
收获
摄影/林英
京ICP备19002733号-1 / Powered by chinaphoto.net.cn Copyright © 2009-2024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 电话:010-64959004 / 杂志投稿邮箱:zgsyj@chinaphoto.net.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电话:010-64959004
杂志投稿邮箱:zgsyj@chinaphoto.net.cn
Powered by chinaphoto.net.cn Copyright © 200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