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专家学者对《雪原马》作品的评价
雪中的自在——李刚的马
有一种影像,可以做到“不隔”,让我们直接走进画境中去。
当我认真端详李刚拍摄的一幅幅雪中马的画面时,雪野中白毛风的啸叫和踩在沙雪上如踩在土豆粉上一般咯吱吱的声音重在耳边响起。在一年最冷——零下30几度——“三九”天气里,我曾经在坝上——离画面中的地点不太远的地方放马。马儿在风雪中时隐时现的身影,在朝阳照射下静立的魅影,像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出行的队影,以及他们挺立寒风中看人时的执拗的眼神——尽管几十年时光流逝,眼前的画面还能把我少年时对马的记忆和感觉唤醒,十分鲜活、真切地浮现出来,让我沉浸在乡亲的追索中。
马与人类的生活如此密切,在人类几千年生产和生活,尤其是在战争中,为历史的前行承担了难以计算的牺牲,作出了难以评述的贡献,可以说,马是人类家庭里最无私的那一分子,它们就像人一样,有形象,有性格,有情感。马的意象在绘画中已经被前人浓墨重彩地呈现,以此确立经典地位的画家不少。马被众多的文学作品和电影重点描写,黑骏马、白龙马,是最长久的艺术形象。在摄影175年的历史中,把马当作拍摄对象的摄影家多得不可胜数。就是在当代中国摄影家里,也有很多,而且不乏力作,有的表现马的强悍,有的表现马的英俊,有的表现马的奔腾,有的表现马的仁义,有的表现马的忠诚……
李刚不同于他人的,是他表现马的自在。马的自在来自于环境的自在——没有大规模人工建筑而地场广阔无边的坝上,山野、草地、树林,都保持着天然的模样,马儿把这里当作家;马的自在也来自于农闲时的主体自由,没有笼辔,没有人的驱赶和吆喝,他们想跑就跑,想站就站,想聊天就聊天,一派天性,不需要装模作样;马的自在还来自于雪,正如鲁迅先生描绘的:“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晨光里厚厚的积雪,钢针般扑面而来的风雪,林间无垠的有依稀树影的春雪,在雪中,马儿体验着自由的存在和生命对抗中的质感。如果说雪是雨的精魂,那马就是坝上旷野的心神!在大批摄影人迷恋追踪拍摄各地赛马的情态时,李刚发现了天地间、旷野上,自在状态下的马:平朴自然,顺意而为,不卑不亢。这是一种心境的追求,也是一种意境的提炼,令人过目难忘。
“自在”本是佛学名词,其佛学中的意义且悬置起来。我这里所说的自在,指摄影者在观照事物和凝冻瞬间时能够尽可能少动用技法、深入体验事物独立存在状态、保持原样原属性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作品中实现,就是一种境界。如此的观看方式,是客观主义的延伸,能够把我们带出社会偏见和既有概念。李刚的摄影,具备这样的特征,他使我们从更本真的状态感受和理解了雪的野和雪的马。
在雪中,自在有马。
----李树峰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
大雪茫茫,长路漫漫,荒原枯草,冷月清霜,拍摄中国马的路途,是涤荡心灵的精神苦旅作者是一位新古典主义的影像诗人,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的理想主义摄影家。
----梅生(著名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影像评论家)
所有看了这个影展的人,都会对他的这个片子里所表述的东西,包括展出的样式,包括整体的这个感觉,都会给一个比较高的评价 。
--- 邓维(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经济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摄影组组长)
以中国的人文情怀,拍摄在天和地之间穿行的生灵,我觉得,《雪原.马》拍出了尊重、拍出了爱。他拍的是他的内心的写照,用这个马和这个雪原折射出来。
----宋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
在大环境中点缀马,马融入环境。马和环境在排除人的情况下达到一种和谐.《雪原•马》对其他摄影者有一个重要启示,即:画面结构是多么的重要。 《雪原•马》的结构中,动态引领着思绪的流动。动态呈示着漂移着的生命流程。
-----李江树(著名摄影家,摄影理论家)
像《雪原•马》这般体现出个性化艺术创作的表现实例,给长期苦于难以出新的中国画意摄影,提供了一派以往不曾企及的形式表现可能性。
----王瑞(旅美摄影家,著名摄影评论家)
摄影家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陈述,摄影也如诗一般显露出充沛的情感,诗情又是在摄影语言中得以顺畅的传达。可以说,他使作品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跨界气质”。
---- 金宁(《艺术研究》杂志造型艺术室主任,摄影家)
摄影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行当,要走到顶端非常不容易。像20世纪能够走到顶端的大师,我可以讲比世界各国加起来成为总统的可能性还要小。
---- 靳宏伟(国际著名摄影收藏家)
更多精彩作品,请关注本网摄影家影廊曾刊发的李刚《雪原·马》摄影作品,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