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左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左四)、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前光(左二)、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左五)、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右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左一)共同启动水晶球,开启展览。 (张建生 摄)
一场秋雨过后的北京,天清气爽,风和日丽,天安门广场上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人 中国梦”摄影艺术展,于2014年8月24日上午10时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展。本次展览以“汇聚正能量,抒写中国梦——摄影创作塑造中国梦”为主题,展出作品240余幅(组),生动呈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所进行的奋斗与探索,既有深刻的现实意识,又有开阔的历史视野,是一次以摄影艺术抒写中国梦的出色实践。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主持开幕式。 (张建生 摄)
出席本次摄影展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前光,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牛根富、刘宏昌,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陈勃、于健,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罗更前、张桐胜,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解海龙等。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介绍展览的筹备与策展情况。(刘晓辉 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介绍了展览的筹备与策展情况: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站在历史的高度,形象地阐释了“中国梦”。在当代中国,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对文学家和艺术家来说,以文艺创作塑造中国梦既是一个学习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在实践中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2014年1月1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召集来自文学、美术、影视、摄影等领域的艺术家和学者,召开了“汇聚正能量 抒写中国梦——文艺创作塑造中国梦座谈会”。会议提出了文艺创作塑造中国梦的“五个应当”:一是应当有深切的现实关怀,二是应当有开阔的历史视野,三是应当有鲜明的未来指向,四是应当有清晰的价值观判断,五是应当遵循艺术规律。“中国人 中国梦”摄影艺术展,是落实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中央五部委以“中国梦”为主题进行文艺创作通知精神的一次实际行动。本次展览所有的作品,都是在自然和生活现场一次性拍摄获得的,力求以历史眼光,观察中国人的当下生活,作出影像化的提炼和纪录,追求见证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力求以中国人的主体精神,呈现中国自然、社会和人的客观面貌,从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掘中国精神,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进程中梳理和呈现出中国道路。本次展览也是影像“中国梦”的一次总结,“中国梦”摄影可以有无数的机位、无数的瞬间、无数的角度和无数的专题来表现,他希望广大摄影人深入生活,以人民为主体对象,以赤子捧心的热忱,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深切体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情感所在,拿出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作品,搭建起民族影像记忆的长河!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讲话。(张建生 摄)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到会讲话,她说,“中国梦”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国家和民族一百多年来共同理想的全新阐释与形象表达。摄影以其客观、直接、感染力强的特点,理应成为抒写中国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用摄影艺术的形式,多方位、多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拍摄和反映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理应成为时代主题;汇聚正能量,抒写中国梦,也理应成为我们的摄影之梦。此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人 中国梦”摄影艺术展,是“中国梦”摄影艺术创作的一次主题展示,一定会给广大观众带来丰富、直观、生动的现实启发,同时促进广大摄影人的艺术交流和创作。她希望广大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内涵,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表现中国当下诸多领域的建设成就,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摄影家代表库尔班江·阿布都塞买提在开幕式上发言。(李德林 摄)
摄影家代表库尔班江·阿布都塞买提在开幕式上作了发言,他从一个新疆来的维吾尔族青年出发,谈到自己对摄影的认识,应该关注和记录现实。从去年年末,库尔班江就开始了《我从新疆来》专题的策划和拍摄,以普通新疆人最平常、最动人的故事,从最简单、真实的角度,让镜头里的人物传递出一种正能量。他希望用这样的真实故事,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鼓舞和激励年轻人,特别是新疆的年轻一代,敢于吃苦,勇于拼搏,实现个人梦想,促进社会和谐。
最后,由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前光、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王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共同启动水晶球,开启展览。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冯凯文,北京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王秉伦,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副主席胡颖,解放军画报社社长柳军,《文艺研究》主编方宁,《中国文化报》副总编徐涟,《艺术评论》主编唐凌,《中华文化画报》社社长谌强,《传记文学》杂志社社长赵春强,《中国艺术时空》主编贾宝兰,作家网主编赵智,北京晚报新视觉网主任张风,《中国摄影报》副总编柴选,中国水利摄影协会秘书长孙秀蕊,中国金融摄影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徐波,北京五棵松摄影协会会长朱秀英,解放军报高级记者刘铁生,中直系统摄影家代表杨凯生、刘兴华等。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来自外地和北京地区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的影友和观众,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新浪网、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书画频道等近30家新闻媒体的记者。
本次展览从2013年8月开始策划,2014年1月24日召开摄影展新闻发布会,开始面向全国征稿,截止到2014年6月15日,共征得12900余幅组作品,经过编审委员会选题初评、复评和作品初评、复评两个阶段,评选出240余幅(组)展出作品。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和南4展厅,展览持续到9月5日。

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等领导参观展览。(张大鹏 摄)

展览吸引了外国朋友。(李德林 摄)

小小摄影家拍照留念。(李德林 摄)

一对老年观众被精美的图片深深感染。(李德林 摄)

前来天安门广场游览的观众闻讯到国博参观展览。(李德林 摄)

展览现场。(刘晓辉 摄)

展览现场。(李德林 摄)

展览现场。(李德林 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 李树峰在“中国人 中国梦”摄影艺术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人 中国梦”摄影艺术展,今天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我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站在历史的高度,形象地阐释了“中国梦”。在当代中国,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对文学家和艺术家来说,以文艺创作塑造中国梦既是一个学习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在实践中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2014年1月1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汇聚正能量 抒写中国梦——文艺创作塑造中国梦座谈会”。会议提出了文艺创作塑造中国梦的“五个应当”:
一是应当有深切的现实关怀,二是应当有开阔的历史视野,三是应当有鲜明的未来指向,四是应当有清晰的价值观判断,五是应当遵循艺术规律。
摄影,因其相对的客观性,更容易走进历史;因其快捷和直观,更容易凝冻形象;因其现场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因其选择性,能够体现价值走向;因其瞬间性,能摄取事件、人物和发展过程的典型细节,成为了抒写中国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汇聚正能量,抒写中国梦,是中国摄影家的摄影之梦!
“中国人 中国梦”摄影艺术展,是落实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中央五部委以“中国梦”为主题进行文艺创作通知精神的一次实际行动。我们从2013年9月开始策划,2014年1月开始面向全国征稿,截至6月15日,收到来稿12000余幅(组),同时向近200多位摄影家约稿。经过编审委员会选题初评、复评和作品初评、复评两个阶段,选出作品240余幅(组),今天展示在这里。这里所有的作品,都是在自然和生活现场一次性拍摄获得的。我们力求以历史眼光,观察中国人的当下生活,作出影像化的提炼和纪录,追求见证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力求以中国人的主体精神,呈现中国自然、社会和人的客观面貌,从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掘中国精神,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进程中梳理和呈现出中国道路。
本次展览也是影像“中国梦”的一次总结,“中国梦”的主题摄影有广阔的艺术空间,可以有无数的机位、无数的瞬间、无数的角度和无数的专题来表现。希望广大摄影人深入生活,以人民为主体对象,以赤子捧心的热忱,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深切体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情感所在,拿出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作品,搭建起民族影像记忆的长河!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王瑶在“中国人 中国梦”摄影艺术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梦”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国家和民族一百多年来共同理想的全新阐释和形象表达。敏锐地捕捉和反映我们当下所处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想,以文艺的方式抒写中国梦,表现人民群众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重要目标,成为文艺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摄影以其客观、直接、感染力强的特点,理应成为抒写中国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用摄影艺术的形式,多方位、多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拍摄和反映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理应成为时代的主题。汇聚正能量,抒写中国梦,也理应成为我们的摄影之梦。
“中国梦”主题摄影,需要以全球的视野,系统化地梳理,历史地看待;需要以中国人的主体精神,记录和呈现出中国百年来的客观面貌;需要在中国人的进取和创造中发掘中国精神;需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巨变中梳理和呈现出中国道路。“中国梦”主题摄影,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角度和专题来表现,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深入生活,以人民为主体对象,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深切体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情感所在,从而拿出能够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精品力作。
近两年来,广大摄影人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的艺术情操,深入一线,与时代同行,为时代写真,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创作出一大批呈现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精品佳作。这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人 中国梦”摄影艺术展,是“中国梦”摄影艺术创作的一次主题展示,一定会给广大观众带来丰富、直观、生动的现实启发,同时促进广大摄影人的艺术交流和创作。
希望广大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五部门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的通知精神,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内涵,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表现中国当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的建设成就,把中国人寻梦的理想展示出来,把追梦的奋斗表现出来,激励更多的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希望中国艺术研究院一如既往地推动摄影艺术的研究,《中国摄影家》杂志社能够带来更多更好的展览,为摄影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展作者库尔班江·阿布都塞买提在“中国人 中国梦”摄影艺术展开幕式上的发言
我叫库尔班江·阿布都塞买提,我从新疆来,维吾尔族,今年32岁,来北京八年了。我是自由摄影师,也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做摄像。
我曾经拍了很多新疆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想让人们对新疆有美好的印象。去年在美国看了很多图片展,我发现最动人的还是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一个特殊的事件,会使大家对一个群体产生特殊的印象。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世界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风景、歌舞、瓜果是不变的,自然事物是美好的,但吸引力是短暂的。一个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一个群体生产生活的产物,只有当每一个个体都能表现出来的时候,才会被别人记住。我认识到,个体所散发出来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应该关注和记录事实。少数人的错误做法可以改变人们对一个群体的印象,那么,大多数人的正确理解和积极行动更应该可以改善人们对一个群体的印象。现在,最能改变人们看法的是我自己,是和像我一样从新疆来到内地的勤劳上进的新疆人。我想我必须做点儿什么,因为心里有一种力量在猛烈撞击我的内心,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我会后悔。
从去年12月,我就开始了《我从新疆来》的策划和拍摄。这两年,因为暴力恐怖事件频繁发生,使得“新疆”两个字变得特别敏感。但是,我发现,人们不是不关心新疆了,而是开始问候新疆,问候身边的新疆人,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我是从新疆走出来的青年,我知道只要有信任、肯定和包容,就可以让自己找到在社会上的价值,这个态度是自己给自己的,也需要社会有一个相通相融的环境。我拍摄的《我从新疆来》专题,以普通新疆人最平常、最动人的故事,从最简单、真实的角度,让镜头里的人物传递出一种沉静而直接的力量。我认识《我从新疆来》专题里的每一个主人公,懂得他们的故事,因为我都经历过。《我从新疆来》说的是新疆人的经历,但讲述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我希望用这样真实的故事,让大家对新疆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希望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所散发出的榜样力量,能够鼓舞和激励年轻人,特别是新疆的年轻一代,能够不抱怨、不懈怠、不极端,勇于拼搏,敢于吃苦,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越努力就越幸运,只要不懈努力,就可以实现个人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