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摄影艺术大展——乡居•乡亲

2016-07-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程度日益提高,在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传统的农耕文化、农村社会形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构成等都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新农村建设、生态和工程移民、新型农业生产、农民工等诸多话题也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他同时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他还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
    本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的“乡土中国”摄影艺术大展正是旨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借助摄影的现场性、瞬间性、客观性、选择性和机遇性,用影像的方式聚焦和展现大变迁时代背景下的乡土中国,继承和发扬关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深厚历史情怀的乡土文化,促进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
分为“乡野·乡土”“乡居·乡亲”“乡情·乡庆”“乡音·乡愁”四个篇章,是全国各地150多位摄影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发现、创造,饱含深情,长年累月沉淀而来的优秀作品。为了增加历史厚度,还选择了部分上世纪中叶摄影家拍摄的作品。这些有温度、有情义的作品,全面细致地展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变革、乡土文化、自然环境、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曾经存在的状态和发展、变化,每位观众都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守望田野,守望故乡,从而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珍视,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 2002年,四川省凉山地区西溪河迪落乡大山中的村寨,彝族传统住宅选址有三大特点: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摄影/李杰
  • 2005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特克斯县城是一处形制独特的“八卦城”。摄影/李翔
  • 2003年,河南巩义麦收情景。摄影/于德水
  • 1997年,河南省鲁山县,在乡村演出的民间艺人前往下一地点。摄影/于德水
  • 2009年7月,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市的中越口岸。摄影/戴云良
  • 1993年,山东,最后的小脚女人。摄影/李楠
  • 2010年7月,西双版纳勐遮镇,傣族妇女骑摩托车前往农田插秧。摄影/许云华
  • 2006年9月,西藏寺庙僧侣和游客打篮球。摄影/张润国
  • 1994年1月,河南叶县任店,盖房子。摄影/张惠宾
  • 2013年9月,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崔富超,藏名农布七林。在我们这里进过学校的小孩都有两个名字——出生后活佛取的藏名和上学后老师取的汉名。汉名的姓是随老师的姓或根据父亲藏名的第一个汉音来取。摄影/扎西罗丹
  • 2003年5月,河南汝阳蔡店凉水泉村,村民用废弃自行车改装的犁铧耕地。摄影/张惠宾
  • 2006年6月,四川省北川地区的羌寨碉楼。摄影/林国瑞
  • 1984年,成都人民公园,正午。 摄影/陈锦 选自《四川茶铺》(组)
  • 2008年11月,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一位挑柴回村的村民路过胡氏宗祠大门前。摄影/张建平
  • 2012年4月,山西临汾市汾西县,一位美术学院的青年学生和她给老乡画的肖像。摄影/田海峰
  • 2009年12月,辽宁省丹东中朝边界黄金坪。 摄影/王娟
  • 2006年2月,贵州省山村的村民在看电视。摄影/吴东俊
  • 1989年12月,故宫东华门外,几位北京的毽友在踢花毽。摄影/康泰森
  • 1982年,北京三里屯个体发廊开业,吸引了路人的目光。摄影/王文澜
  • 1985年,钱塘江咸潮发生倒灌,杭州市部分地区的市民在供水车前接水。摄影/吴国方
  • 1982年,上海外滩,一群小学生在警察叔叔的带领下通过人行横道。摄影/王文澜
  • 1984年,陕西,穿上新衣服过节的人们。摄影/朱宪民
  • 2012年4月,山西汾西市汾西县师家沟村的窑洞景观。这里的窑洞始建于200年前,至今形成5万多平方米的民居集群。 摄影/田海峰
  • 2014年1月,沂蒙山区集市。摄影/丛臣亭
  • 199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预旺镇,耙地的一家人。摄影/于志新
  • 1980年,中原地区,农民乘渡船过黄河。摄影/朱宪民
  •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南岩头村全校师生。摄影/解海龙
  • 山东省青岛市邱县路十号大院始建于20世纪初,五边形、三层的楼院里居住着50多户人家。摄影/任锡海 选自《10号大院》(组)
  • 2006年6月,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身强体壮的年轻人通力合作盖房子,一层层把茅草叠好。摄影/黄一鸣
  • 1997年12月15日,湖北省谷城县庙滩镇渝家湾村,4名村干部在46名村民代表的信任投票。摄影/张治平
  • 2007年,贵州苗乡的妇女在梳理长发
  • 1958年,画家邵宇、叶浅予、吴作人、蒋兆和(自右至左)在河北怀来县花园乡的南水泉村为农民作壁画。摄影/时盘棋
  • 1971年,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河上挑水过桥的傣族妇女。摄影/安哥
  • 1989年夏,河北白洋淀的少女戏水。摄影/安哥
  • 2009年5月,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布达拉宫雪城,藏族群众穿着民族服装合影。摄影/陈海汶
  • 2006年11月,航拍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摄影/田捷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