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摄影艺术大展——乡情•乡庆

2016-07-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程度日益提高,在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传统的农耕文化、农村社会形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构成等都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新农村建设、生态和工程移民、新型农业生产、农民工等诸多话题也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他同时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他还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
    本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的“乡土中国”摄影艺术大展正是旨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借助摄影的现场性、瞬间性、客观性、选择性和机遇性,用影像的方式聚焦和展现大变迁时代背景下的乡土中国,继承和发扬关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深厚历史情怀的乡土文化,促进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
分为“乡野·乡土”“乡居·乡亲”“乡情·乡庆”“乡音·乡愁”四个篇章,是全国各地150多位摄影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发现、创造,饱含深情,长年累月沉淀而来的优秀作品。为了增加历史厚度,还选择了部分上世纪中叶摄影家拍摄的作品。这些有温度、有情义的作品,全面细致地展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变革、乡土文化、自然环境、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曾经存在的状态和发展、变化,每位观众都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守望田野,守望故乡,从而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珍视,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 2013年7月,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王家庄的拉花表演。摄影/贾克
  • 1984年,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镇。过去,绝大多数民间戏班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通常被称作“火把戏班”。 。摄影/陈锦
  • 2010年7月,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丰瑞里村,村民把保佑地方安康的太阳菩萨抬到田野中间焚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摄影/张建平
  • 2006年正月,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的晒大佛活动。摄影/王杰
  • 2015年2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迎亲队伍。摄影/张金莲
  • 1984年春节,广东省普宁县乡村的英歌舞队。摄影/安哥
  • 2003年,陕西省安塞县,葵花朵朵。摄影/惠怀杰
  • 1997年,陕西省西安市,爬城墙的孩子。摄影/胡武功
  • 1996年,陕西省西安市,边练俯卧撑边复习功课。摄影/胡武功
  • 2014年7月,河北省藁城市,吹糖艺人马青旺。摄影/田庆忠
  • 1986年,青海地区的节庆表演。 摄影/朱宪民
  • 1970年代末,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街头的流动小人书摊。摄影/陈世哲
  • 2012 年 11 月,浙江省武义山下鲍村,在外经商的涂裕上和涂勇燕回到家乡,在简陋的礼堂举行婚礼。摄影/郑建华
  • 2016年4月,江西省定南县的瑞狮戏水表演。 2015年2月,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加达村的藏族同胞在进行模拟的婚姻仪式,以示敬重山神、祈祷幸福。 摄影/陈晓军 2011年10月,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的村民在温泉河里洗头、洗衣服。 摄影/张平 2013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十,江西省信丰县大阿镇上的“子孙龙”民俗表演。 摄影/和平 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兰旗那日图苏木(乡),察哈尔部落马文化节上的赛马活动。摄影/邹贇
  • 半个世纪的爱,拍摄于1992年至2001年,记录了来自全国56个民族,结婚超过50年的金婚夫妇。摄影/林添福
  • 半个世纪的爱,拍摄于1992年至2001年,记录了来自全国56个民族,结婚超过50年的金婚夫妇。摄影/林添福
  • 半个世纪的爱,拍摄于1992年至2001年,记录了来自全国56个民族,结婚超过50年的金婚夫妇。摄影/林添福
  • 2006年6月,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小中甸,藏族同胞在耕作中小憩,享受美味的酥油茶。摄影/王文舵
  • 塔吉克族婚俗,迎娶新人进村。摄影/樊福江
  •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祭奠亲人的维吾尔族妇女。 摄影/王晴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店